酒标の木桐篇
说起葡萄酒的艺术,恐怕很难不率先想起木桐堡的酒标设计。1945年,为了庆祝二战的胜利,Philippe de Rothschild决定设计新酒标以示庆祝:酒标上,象征胜利Victory的大大“V” 字母立在中央,非对称的橄榄枝环绕着V字,象征着和平的到来。
最为人们津津乐道的是1973年的酒标-来自毕加索的“酒神狂欢图”。当时木桐买下毕加索的这幅画就是为了将其设计为酒标,无奈毕加索本人不同意,直至他死后,在他女儿的首肯下,这幅画才历尽艰辛的成了令人瞩目的1973年木桐堡的酒标。
最有争议的是1993年酒标,作者是法国当代著名画家巴尔蒂斯。画的是一个眼神坚毅,形态优雅的年轻女子像。但由于是全裸,在美国被禁止上市。当由于菲利普男爵的女儿坚持不肯换掉这幅画,于是当年在美国上市的年份酒是和其他市场不同的版本,其标签以空白取代原本裸女的位置。没想到此举竟引来收藏家们的极大兴趣,争相收购的两个截然不同的版本,结果 1993年的木桐酒价也因此水涨船高。
随着中国在国际市场上的份额比重不断增加,我国画家徐累也非常荣幸的参与了2008年木桐堡的酒标设计。以酒庄标志性的绵羊为主题:一只绵羊立于朦胧的屏风后,与葡萄藤蔓和假山石构成了宁静致远的意境。徐累笔下的绵羊体现了一款伟大的葡萄酒作为连接两个半球人民与文化的纽带。
日本画家出田节子设计的1991年的酒标是我个人特别喜欢的一幅画,尽管这个年份的木桐堡在酒的风味上表现平平。画中隐喻了葡萄酒的一生:由一束盛开的花,变成成熟后被采摘的果实,而最后化为瓶中佳酿。线条简约,色彩明艳,隐隐还透露着一丝东方特色的禅意,非常耐人寻味。
可圈可点的木桐酒标从1924年至今还有很多很多,像是经典的1982,调皮的2000,以及参不透的2001……正是因为这些美酒与艺术的高度结合,木桐堡的酒款经常在各种拍卖会上打败勃艮第酒王罗马尼康弟—-于许多“饮”君子而言,不为别的,就是为了收集整套的木桐酒标。
酒标の史实篇
威廉•霍加斯(William Hogarth)的《金酒街》(Gin Lane)刻画了酗酒,滥饮金酒给整个社会带来的后果,客观的反映了那一段黑暗的历史:在1734年, 一位年轻的母亲从救济院领回了发给她两岁孩子的新衣服,但为了喝金酒,她勒死了自己的孩子,把卖衣服换来的钱用来买金酒喝了。当时的社会风气可以说是麻木 到跟鲁迅笔下“沾血馒头”那个年代一致了。这幅画的改良版被用在了澳大利亚的初雨酒庄的酒标上。值得一提的是这款酒被命名为”Mother’s Ruin”—母亲的毁灭,和画里的意境非常吻合。
酒标の年轮篇
来自西班牙的一家小酒庄Matsu,初见其拼写还当是日本人开的……这个酒庄以祖孙三代的肖像为酒标,分别命名为El Pícaro’, El Recio 和El Viejo,而每款酒的特点都能从酒标和命名上推测一二。
ElPícaro酒体浑厚,像极了朝气蓬勃的青年,适宜年轻时饮用。El Recio在口感上更加圆润,充满了集中的巧克力,黑色水果和香草味,酒精中的甘油酯含量更为厚重,层次也更为多元。这像极了有了丰富历练的中年人:成熟稳重,待人处事比起青年人显得更加游刃有余。El Viejo呈深邃的樱桃红,香气更为馥郁饱满,成熟的单宁也在最后带来甜实的感觉,余味中带有烘焙,烟熏的气息,且绵长。这些特制多像经历了时间沉浮最后白发苍苍的耄耋老人,苦尽甘来,最终笑看风云。
更多赏析,请继续关注下期内容哦:)
【作者简介】: 葡萄酒狂热爱好分子。WSET中级证书,继续努力学习中。欢迎各路酒友达人加个人微信:muozhe2011,交流葡萄酒文化。